索引号 | 000014348/2017-00091 | 文号 | 嘉办发〔2017〕49号 |
---|---|---|---|
发布机构 | 政府办公室 | 生成日期 | 2017-06-08 |
名称 | 中共嘉峪关市委办公室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开展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的 实施方案》的通知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8日 发布机构:政府办公室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恢复默认
各区委、各区,市委各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及各部门,嘉峪关军分区,各人民团体,在嘉各单位:
《关于开展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嘉峪关市委办公室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6月8日
关于开展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健康甘肃建设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办发〔2016〕95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嘉峪关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健康嘉峪关2030”规划》,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我市文化、区位、平台、资源、产业和人文优势,抢抓国家深入实施的“健康中国”、“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行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发展健康产业、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和普及健康生活为重点,坚持以富民强市为核心、以全民健康为目标,全力推进健康嘉峪关建设,努力实现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兴业、创新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坚持整体统筹、协调发展。统筹产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强化协同发展,着力构建分工协调、布局合理、优势对接、多极支撑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质量为先、绿色发展。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生物资源等优势,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推行低碳绿色发展,构建绿色化健康产业体系。
---坚持内外并举、开放发展。坚持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对外开放,提升大健康产业开放发展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三)发展思路
总体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六大经济模式、三大产业体系、八大支撑体系和实施八大健康行动的“6388”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的思路发展。“6”就是践行绿色经济、生物经济、银发经济、智能经济、分享经济、生态经济六大经济发展模式;“3”就是围绕发展健康产业,努力打造健康农业、健康工业、健康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8”就是围绕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和普及健康生活,全力推进健康卫生、健康扶贫、健康信息、健康环境、健康城镇村镇、健康普及、健康开放、健康品牌八大行动;“8”就是强化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开放平台、生态文明、文化平台、人才保障、组织保障八大支撑。
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总体思路框架图
(四)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三大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大健康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引领和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八大健康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健康环境不断改善,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二、重点产业
(一)以食材药材为重点,着力构建健康农业产业体系
1.食材药膳产业。紧紧围绕“绿色化引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理念,打造我市优质林果、设施蔬菜、药菜两用蔬菜、中药材、花卉、食用菌、现代制种、酿酒原料、农产品物流等绿色生态食材药材生产基地。围绕食材药化、药材食化,鼓励和支持药膳生产加工、经营、餐饮服务企业开发药膳产品,加强药膳在餐饮服务业和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以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生产药膳配方产品,积极引进药膳生产销售企业在我市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健全完善药膳产品推广应用链条。针对不同人群体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季节时段需求开发药菜两用蔬菜,并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牵头单位:市农林局、市招商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市场监管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2.中药材产业。加大对中药材种植的扶持力度,积极与省级对口部门沟通衔接,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稳定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适宜我市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中药材,逐步增加中药材种植面积。
牵头单位:市农林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市场监管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
(二)以“药”、“研”、“器”、“健”、“环保”、“能源”为重点,着力构建健康工业产业体系
1.健康医药产业。加大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研究开发力度,加强对枸杞、锁阳等道地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发锁阳咖啡、洋葱葡萄酒等产品,提高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支持中药制剂的研发工作,鼓励制药企业和医院加强合作,争取将使用时间长、疗效确切的院内制剂开发为新药产品。支持市市场监管局在药膳开发领域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强中医药在养殖业中的推广应用,减少激素、化学物质使用,加强药用价值蔬菜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毛发移植、足疗、脐疗、医学美容、中医减肥等相应医疗保健服务,满足不同人群健康需求。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积极开展民间古籍、古方、验方、秘方、偏方挖掘整理工作,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融合现代科技成果,加大传统中医药产品二次开发,推进中药经典名方与有良好临床疗效的院内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以防治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流感和老年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为目标,加大中药新药研发、优势特色品种创制,开展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培育一批支撑中医药发展的拳头产品,研发作用机理明确、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中药品种。大力发展现代藏医药产业。
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市农林局、市工信委、市政府国资委
2.健康器械产业。积极引进或自主开发数字医疗系统和家庭保健康复等相关产品,加快药械合一产品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发和引进适用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各方面需求,积极引进和开发安全有效的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牵头单位:市工信委、市招商局、市科技局、市卫生计生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3.健康保健产业。推进中药向预防、康复、养生保健等方向延伸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支持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允许中医医疗机构转型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发挥技术人才优势,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发展提供支持。依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规范和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建立中医健康状态评估方法,丰富中医药健康体检体验服务,制定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平台。推广太极拳、真气运行法等中医传统运动。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围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治疗及康复,研制效优、安全、附加值高的保健产品。加强保健食品及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研究开发利用,引进制药企业加强减肥系列产品、家用小型医疗器械、家庭实用百草箱、中医药文化产品、智慧中医平台、固体饮料等电商产品的生产研发。
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招商局、市工信委
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4.健康环保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围绕节能、污染防治、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领域,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引进和研发,发展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大气治理、污水处理等先进技术和专业化服务,培育壮大节能电气、环保技术设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新型节能建材、蓄热传热和节能铝材料、余热余压利用、再制造和节水设备等产业,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
牵头单位:市环保局、市工信委、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建设局
5.健康能源产业。围绕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和光热发电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装备研制和产业化,由光伏发电组件向发电成套设备延伸,形成从硅材料、太阳能电池与组件、光伏逆变器等部件到光伏光热电站成套设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
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三)以“医”、“养”、“妇幼”、“管培”、“体育”、“旅游”为重点,着力构建健康服务业产业体系
1.健康医疗产业
(1)加强医疗体系建设。落实《嘉峪关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嘉政发〔2017〕16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推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传染病防控、卫生计生监督、卫生应急、妇幼健康和采供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以市级公立医院为龙头,积极推进市、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强化政府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市级公立医院中西医并重的重点专科、薄弱学科、储血点、急救网络建设等,加强医学技术更新、硬件设施配置等,健全完善各级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实现全市三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建设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大力推进公民自愿无偿献血和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及器官捐献工作,积极参与中华骨髓库甘肃分库建设。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评审评价体系,力争市中医医院达到三级水平,重点加强中医康复、治未病、中医儿科等优势专科建设,建成一批覆盖各专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建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2)推动中医振兴发展。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扩大中藏药用量销量,降低医疗成本。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和中医坐堂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依托我市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医疗技术,针对境内外游客和患者不同需求,开展中医整形美容、中医减肥等医疗服务。
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市场监管局
配合单位:市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3)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引导社会资本向专科医疗、康复养老、高水平、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加强医养结合及护理院建设,适度发展特需医疗服务项目。支持社会资本举办规范的中医医院、疗养院、中医诊所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传统中医诊所,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
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
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
2.健康养老产业。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和创新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兼顾发展医养结合、异地养老、互助养老等养老服务模式,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养老服务企业,发展有活力的中小养老服务企业,引进和研发养老服务产品,推动养老服务与家政、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积极探索政府投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医养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以老年健康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健康养老服务全面发展。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积极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服务平台,发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等适合居家老年人的便捷服务项目。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探索开发符合农村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方式。
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旅游局、市商务局
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金融办
3.健康养生产业。以发展中医药生态养生经济、弘扬中医药生态养生文化为重点,打造“食养”、“药养”、“水养”、“沙养”、“文养”等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养生产业,努力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发“食养”产业,把生态环境、传统民俗和特色文化等要素融入“食养”活动中,通过开创生态餐厅、民俗宴席、养生膳食等多种形式,使“食养”从单一的美食消费提升到民俗体验和文化熏陶。丰富“药养”产品,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养生保健技法,开发推拿按摩、针刺艾灸、拔罐药浴、药膳美食等可体验、可消费的养生保健旅游系列产品。加快“水养”发展,利用东湖、南湖、迎宾湖等重点水域,积极开发水上娱乐项目,利用新城草湖湿地、沙漠开展“水养”和“沙养”。加快“文养”发展,挖掘我市独特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元素,加快摄影、书法、绘画等文化创作发展,在“以文养人”中不断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着力打造“人文嘉峪关”品牌。
牵头单位:市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林局、市文联
配合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
4.健康妇幼产业。推动妇幼健康产业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引进和支持妇幼健康企业多渠道、多业态提供专业化产品和服务。健全妇幼服务网络,实现规模化、网络化发展。整合、充实、升级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鼓励和支持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和绿色通道建设,提高妇产科、儿科服务质量,依托市一院儿童病区建设,争取建设区域儿童医疗中心。
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
5.健康管培产业。强化对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鼓励发展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相结合,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促进中医康复服务机构发展,加强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积极发展健康保险,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加强健康培训服务,鼓励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家政、养老、保健等大健康相关专业,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对全市大中专毕业生未就业者等人群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者,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支持有办学能力的机构开设家政培训,培养保健刮疹师、中医灸疗师、罐疗师、砭疗师、推拿师、药膳师、家庭护理师等。加大妇产科、儿科临床医师和保健医师培养力度。加快职业教育培养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实行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向以职业产业教育为主转变。
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人寿保险公司
6.健康体育产业。依托现有条件创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着力打造我市铁人三项竞赛训练基地、航空滑翔培训会展基地、自行车竞赛训练基地、冰雪运动体验基地、足球训练基地、户外探险集散基地。继续办好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赛、嘉峪关航空滑翔赛等精品赛事。依托我市现有体育场、综合馆和公共区域内健身设施等健身运动场地,开展全民健身行动。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配合单位:市旅游局
7.健康文旅产业。积极推进健康养生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针对市场的需求,策划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特色基地。大力发展养生保健旅游综合项目建设,积极开发推拿按摩、针刺艾灸、拔罐药浴、温泉疗养、药膳美食等可体验、可消费的养生保健旅游系列产品。加快养生保健产品进景区、进宾馆、进餐馆、进乡村步伐,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扩大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开展中医美容整形、减肥、脱发治疗等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服务与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发挥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区域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努力打造以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健康文化产业。努力发掘具有本地特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将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中医药文化与制造业、科技、信息、旅游、体育、会展等融合发展,壮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等产业,发展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培育发展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文化产业,运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出版印刷、文娱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
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市卫生计生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三、重点行动
(一)健康卫生行动。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加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投入力度,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全面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建设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维护残疾人健康。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卫生应急保障能力,改善医疗服务,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健全医疗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
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二)健康扶贫行动。加大健康扶贫投入力度,将卫生与健康资源更多引向农村,加大对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支持力度,保障贫困人口健康。强化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到2020年三镇卫生院配齐所需的全科医生。加强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血站等薄弱环节建设。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高原病、精神疾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重视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实施农村居民、妇女儿童、中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程,加强科学就医、合理用药等重点领域健康教育工作。
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
配合单位:市扶贫办、市发展改革委
(三)健康信息行动。拓展分享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健康”行动,开展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中医、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普惠金融、便捷交通、文化旅游、智慧环保等领域的行动计划,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健康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与健康农产品营销深度融合,多渠道培育电子商务企业,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信息与供应平台。深入实施健康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健康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互联网技术在生产、销售、管理全过程的综合集成应用,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大力推行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住院病历及健康档案自动维护为一体,与居民身份证号码一致的居民健康卡。
牵头单位:市工信委、市农林局、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
(四)健康环境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继续巩固我市“全国卫生城市”称号,到2020年,创建2个省级卫生乡镇,到2030年,创建1个国家级卫生乡镇。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90%以上。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健康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耕地重金属污染普查、管理、分析评价与监测预警。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开展交通污染源防治。加强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防治,实现达标排放。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严格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贯彻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强化药品安全监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探索建立健康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积极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认真贯彻实施新《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化环境监管为抓手,以污染减排为重点,以利民惠民为根本,以人民满意为宗旨,监管与服务并举,环保执法与强化治理并重,持续改善环境质量。通过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监察等方法,以嘉峪关市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建设对象,加强与酒泉的联合保护和一体化规划建设,通过讨赖河流域治理、防沙治沙和城市外围绿洲等生态建设策略,共同构筑两市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酒嘉地区山水相连、绿网相间、城市自然有机融合的人居环境。加强与酒泉市生态环保工作合作,探索与酒泉市联合建立环境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机制。
牵头单位: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建设局、三区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农林局、工业园区管委会
(五)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行动。深入开展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示范行动,通过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用能方式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建设健康城市,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探索各类新能源技术在城市供电、供热、供暖和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提高新能源利用在城市能源利用中的比重,支持智能电网、局域微网、新型储能、新能源交通等技术在城市的利用。通过完善城镇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卫生面貌,健全健康服务体系,提升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建设健康村镇,实现村镇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健康单位、健康学校等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到2020年,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省级健康城市,到2030年前,力争建成国家级健康城市。
牵头单位:市建设局、三区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六)健康普及行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对各类健康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组织稳定的专业团队,通过长期巡回体检、生活方式干预、生活环境改善、健康习惯培育等方法和途径,加强城乡居民的健康服务和管理,健全覆盖全市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推动全民健康素养整体提升。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举办中医药科普宣传周、主题文化节、知识技能竞赛、养生电视广播栏目、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活动,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通过引导合理膳食、开展控烟戒酒、促进心理健康、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等方式,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推动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促进重点人群体育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
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文广新局
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
(七)健康开放行动。坚持中医药文化先行的原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中医学术讲座和中医义诊活动。积极实施中医药养生旅游项目。广泛开展中医药人才培训,带动中医治疗技术走进外国患者视野。
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市卫生计生委
配合单位:市旅游局
(八)健康品牌行动。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主要内容,从大健康全产业链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在品牌引领上实现突破。加强农、工业产品品质、品种、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开发认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引导和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经营战略,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甘肃名牌产品、甘肃著名商标等。
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林局、市文广新局
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旅游局、市财政局
四、支撑保障
(一)强化优势产业支撑。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和节会经济,推进“十大扩消费行动”。
牵头单位:市农林局、市工信委
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
(二)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强化信息网络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强化健康能源建设,强化新能源电力外送和就地消纳转化。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
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局、三区
(三)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按照嘉峪关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研究制定切合实际、利于操作、务实管用的配套措施,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设立市级科技创新引导基金,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和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为支撑、民间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依托酒钢公司和工业园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平台,鼓励通过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构建“政、产、学、研、企”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园区管委会
(四)强化开放平台支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航空口岸开放、国际港务区、航空物流园、保税物流中心、电商快递园区等项目建设,争取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打造省内城际物流配送、西北区域物流集运、国际联运通道等物流平台。支持酒钢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的现代物流企业。以嘉峪关国际空港,嘉峪关火车站为“节点”,以嘉东、嘉北工业园区为“源点”,做好“节点”+“源点”的文章。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五)强化生态文明支撑。积极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共生链接和系统集成等实用技术开发力度。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林局、市水务局
(六)强化文化平台支撑。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以关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生态区建设。实施民族民间文化活态展示工程,打造生态养生、地道民俗民风等特色文化品牌。加强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
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
配合单位:市旅游局
(七)强化人才保障支撑。实施领军人才遴选计划,开展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培养行动。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和全省五级师承教育工作。做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专项工作。做好全省、全市名中医评选申报推荐工作。制定完善药膳师、家庭护理师等职业评定办法和中医药职称评定聘任条件。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
配合单位:市卫生计生委
(八)强化组织保障支撑。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协调解决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实施负面清单管理,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市场,建立健全法规标准,完善监管措施。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价格、收费、土地、财政金融等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抓好落地落实,各单位要加强领导、靠实责任,强力推进《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建立督查督导机制,确保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加强宣传推介,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积极营造发展的良好氛围。做好实施监测,制定实施方案任务部门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
中共嘉峪关市委办公室 2017年6月8日印发